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所在栏目:党建思政作者: 发布者:金沙检测线路js69发布时间:2023-06-20浏览次数:62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陈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辉煌之后就被湮没,只有中华文明保持5000多年连绵不断,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毛泽东同志提出:“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珍惜的重要财富。历史不能割裂,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周易·系辞传》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的先人们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不仅如此,中华文明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思想智慧。如儒家思想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能够守正创新,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具有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使得中华文明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互相交流融合,不但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形成了各民族牢不可破、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而且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近代以来,在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在血与火的抗争中,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凝聚14亿多中国人的磅礴力量,积极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在于其突出的包容性,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成就其大。兼收并蓄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既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新生。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更是使得中华文明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兼收并蓄中焕发出新的魅力、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解决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几千年来,和平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虽然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即使数百年前,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历史证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穷兵黩武、霸权主义必然导致国家衰败。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0日 06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