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路清源”纪念金庸主题沙龙 金庸现象与我们的时代 ——金庸武侠小说的多学科透视与折射

所在栏目:学院动态作者: 发布者: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发布时间:2019-01-10浏览次数:669

 书路清源”纪念金庸主题沙龙

 金庸现象与我们的时代

                      ——金庸武侠小说的多学科透视与折射


20181111日,由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硕士点主办的“书路清源”纪念金庸主题沙龙在我校北校区人文楼217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主题是:金庸现象与我们的时代——金庸武侠小说的多学科透视与折射。此次讲座有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宋涛,我校阳明学院、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张劲松,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南京大学文学博士赵永刚,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朱永富,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张连富,贵州师范大学黄贤春博士,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东南大学哲学博士宋君修6名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各学院的6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会议由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硕士点负责人宋君修博士主持。

 会议开场,首先由主持人宋君修博士致欢迎词,一一介绍了到场的专家学者。他感谢不远万里赶来的宋涛博士,以及各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我校学生的参与。他指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讨论金庸现象与我们的时代这样一个话题,期待大家能够说出自己想说的,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不要带着兴致而来,却带着疑惑而去。

    开场结束后,6名专家学者逐一发言。首先来自南京晓庄学院的宋涛博士作了主旨发言。他从金庸先生的家世背景和金庸先生作品入手,从历史的角度,叙述金庸先生的个人气质。他首先指出,金庸先生的家世背景造就了金庸先生“士大夫”的理想信念,决定了金庸先生既有“政论”家的身份,又有“武侠小说”家的身份,培养了金庸先生“会讲故事、有组织能力、有人文情怀”的特点。其次从金庸先生的作品入手,宋涛博士指出金庸先生适合恢弘大气的场景塑造,适合长篇小说的撰写。最后从金庸先生作品的写作手法当中,宋涛博士指出金庸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从金庸先生刻画的不同人物中,提出金庸先生力求创新的特点。


 我校阳明学院的张劲松博士的主题发言从曹雪芹和金庸作品的写作特点切入,指出金庸作品里面的烘托手法与曹雪芹里面的烘托手法是相似的,从而表明金庸的写作手法吸收了很多曹雪芹的写作手法。他还指出,金庸作品不仅吸收了曹雪芹的写作手法,还吸收借鉴了中西方很多作家的写作手法。一方面,金庸站在传统文化的正面,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的态度。另一方面,金庸认为传统文化很多固然可取,但是我们却需要一个正确的态度,不可盲目崇拜,警惕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惰性因子。

 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赵永刚博士的主题发言指出,金庸先生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视角。第一,金庸先生建构了一个历史的想象体系,使人们对历史有一个无限的想象;第二,金庸先生解构了“至善”和“完全”概念,对“至善”概念的解构,使人物性格的描写不在单一,而对“完全”概念的解构,使小说人物允许犯错,使小说人物越加真实;第三,金庸先生的小说是武侠小说,不是忠义小说,不是侠义小说,它不仅体现了“武”,更彰显了“侠”,“侠”里还带有“文”的气质。

 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朱永富博士的主题发言指出,金庸作品的热潮是很多方面促成的。第一是小说功能的改变,通俗文学变成一种消遣乐趣,而金庸的作品恰恰把把握住了这点;第二是现实的压力致使许多人需要一个场所作为避难的港湾,而金庸作品对于情节的设计,对于江湖世界的设计,对于历史想象的设计,对于庙堂和江湖世界的协调,使人们能够在里面无限想象,没有限制,从而达到消遣的作用。

 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富博士的主题发言提出,金庸先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士大夫”的形象。金庸先生作品对于历史的虚构,使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知道很多传统知识分子都是有一种“历史”意识的,因为不尊重历史,不可能虚构世界。

 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的黄贤春博士主题发言指出,金庸先生带给了我们很多“财富”。第一,金庸的作品从历史切入,里面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给我们带来历史和文化的体验;第二,金庸作品给我们想象的自由。另外他也指出,金庸的武侠小说脱离现实,没有经济身份,缺少庙堂世界。

 最后,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硕士点负责人宋君修博士的主题发言,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出发,指出“侠之大者”的“大”和洞穴人的特点是同一的。“侠之大者”之所以能成为“侠之大者”,是因为“侠”的身上拥有着一种精神,拥有一种信念,不论“侠”者或者“洞穴”人,以何种方式达到自我的完满,他们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社会,解救世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这类人。

 主题发言过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不同的老师提出了意义深刻,见解颇深的不同问题。老师们也对学生们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回答。我校阳明学院的一位同学向宋涛老师问道:“是什么样的情怀使金庸坚持写下去的?”宋涛老师从金庸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士大夫”情怀,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位同学的问题。




                                                       撰稿人:雷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