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州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工作简报
2023年第45期
金沙检测线路js69党政办公室 2023年5月11日
我校“文科讲坛”第42期暨我校溪山美育大讲堂第四讲、
“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二十五讲)成功开讲
2023年5月11日晚,2023年“文科讲坛”第42期暨我校溪山美育大讲堂第四讲、“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二十五讲)在人文楼217会议室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的干春松教授,为我们带来主题为“游魂何处归——儒学的近代转型及其未来可能”的学术讲座。为此次讲座主持的是金沙检测线路js69的邓国元教授。
干春松教授在讲座开始之前先对主题中的“游魂何处归”做了一个解释,儒家文化是一种弥散型文化,弥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在近代受西方思潮的冲刷,被逐渐剥离出来,成为“游魂”。那么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儒学面临价值、知识、制度的挑战,儒学的归处在哪?由此进入我们今晚讲座的主题:游魂何处归——儒学的近代转型及其未来可能。
第一部分:干春松教授讲述了问题的背景和缘起。其中提到了儒学的现代发展到了第三期;干春松教授以牟宗三先生和陈来先生的说法分别把在秦汉时期和宋明时期的儒学看作是儒学发展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那么与前两次不同(秦汉,宋明)在哪里?干春松教授总结说秦汉时期的儒学是封建专制的帮凶,宋明时期的儒学强有力的回应了佛教的冲击;第三期的儒学就是对西方思潮冲击的回应(在器物、制度、观念上)。
第二部分:干春松教授从三个方面来向同学们说明了近代儒学为什么要转型。一是学科化问题: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促进了中国知识体系的发展,中国学科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完成。学科化意味着儒学的知识论转型和经学的瓦解,对儒学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二是宗教化问题:干春松教授引用了康有为和陈焕章的孔教论来说明为什么要将儒家宗教化,也就是政教分离之后孔教如何续存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儒学看作是国教,那么我们的科学主义、信仰自由从何而来。在如今的社会上,儒家思想或者说儒学传统能不能看作是宗教,能不能走宗教这条路,这些问题面临着巨大困难的。三是社会化问题:干春松教授首先从国家的概念上说明了从天下到民族国家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儒家)的国家概念是不具备如今的国家概念的意义的。新的国家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则是政治挑战的回应,
最后一部分是对儒学未来发展的思考:干春松教授生动的引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无讼》中的例子来说明了水土不服的系制度移植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同学们对儒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就学术疑惑向干春松教授积极提问,干教授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同学们详细解答;邓国元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洁精炼的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此次整个讲座学术氛围浓厚,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拍照:杨倩倩
写稿:姜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