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州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工作简报
2023年第15期
金沙检测线路js69党政办公室 2023年4月2日
我校“文科讲坛”第十二期暨我校溪山美育大讲堂第二讲、“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十九讲在我校人文楼308成功开讲
4月2日下午,我校“文科讲坛”第十二期暨我校溪山美育大讲堂第二讲、“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十九讲)在我校人文楼308成功开讲。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学立教授主讲了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一个知识论视角的分析”。本次讲座由我校人文社科处主办,金沙检测线路js69承办,共一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我校副校长漆思主持讲座。
首先张学立教授从“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这一旧问题衍生出的“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新问题入手。张学立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针对该问题的三种回应,第一种认为由于没有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必然逻辑,因此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第二种认为中国古代的名家、墨家都曾在“名实之辩”上做出成就,因此中国是有逻辑学的。而第三种则调和前两种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只有逻辑思想而没有逻辑体系。张学立教授认为逻辑主要研究推理,可以为命题知识的确诊提供支持,但命题知识并非是人类知识的全部,也有部分知识来自实践的确证,因此从知识论角度澄清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是回应中国古代有无逻辑问题的应有之意。
接着张学立教授从文化整体性视角讨论了中国古代逻辑。在就西方古代逻辑和中国古代逻辑的类比中有两个不利因素即“没有明确的知识定义”和“对范畴‘切分’世界的功能重视不够”。而这种类比有一个基本预设是,西方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有足够的相似性。但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因此需要从文化整体视角看待中国古代逻辑学。张学立教授认为联系中华文化各个部类的中间环节的文化形式是语言。汉语中承载着一种注重求同思维的文化实践偏好,这种偏好使得中国古代逻辑能避免逻辑规则的“倒退论证”。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能为中国古代逻辑发挥文化实践作用提供支持。而墨家及其后学在复杂推理及运用条件上做出了精彩的阐释,如“以名举实”、“以词抒意”和“以说出故”。因此张学立教授认为中国古代逻辑相比西方逻辑只是不够精致,但这并非构成否定其存在的理由。
然后张学立教授论证了个体运用求同思维的内在过程。他认为个体运用求同思维的内在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而在逻辑学领域中存在以弗雷格为代表的反心理主义倾向。对于信念确证心理过程的解释依赖于“解释项”,而对解释项的解释也同样受到“倒退论证”的挑战。在我国文化传统的语境下,终结“无穷倒退”的成熟经验即“求同”所依据的标准来自古代先贤给出的相关阐释。
最后张学立教授解释了我国古代人才制度语境下的求同思维。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人才制度给知识分子以创新符号的权威。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人们根据新发现对语义做出丰富和删减。承认符号意义的历史本体论立场,就没有理由否定中国古代逻辑注重求同思维的符号认知方式。忽视自然知识的确证是中国古代逻辑文化实践取向的不足。但西方逻辑停留于研究命题知识,也存在忽视社会知识确证的问题。
讲座尾声同学们就“是符号创制知识权威还是权威创制知识体系中的符号”、“文化是多元一体还是一体多元”等问题与老师展开探讨,张学立教授就相关提问进行了回答。
图:李心
文:蔡朋冰